发布时间:2023-03-29 点此:15次
潜艇的最大优点就是隐蔽性强。但是由于各种水下探测技术的发展,现有潜艇噪声以及艇体反射的回波易被对方接收等原因,其隐蔽性能正日益降低。
为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只有在降低潜艇的噪音和减少艇体的回波上下功夫。
优点:1、a 从海底攻击,隐蔽性强,b 鱼雷的威力大,命中概率高。2、潜艇在哪条航线出没,哪条航线对于敌方的货轮而言就是鬼门关。
核潜艇在几百米的水下,可以一蹲就是一两个月,完全不用上浮暴露自己。
所以只要几艘核潜艇就可以在战略上切断敌方的海上运输线。缺点:潜艇在水下航行,为了隐蔽,一般不浮出水面,而水下通讯是个很大的难题,潜深了就会失去和外界的一切无线电联系,所以和海上的本国舰队的沟通性就差,无法及时地配合主力舰队完成对敌人舰队的作战。因此,潜艇的主要任务就是封锁敌国的海上运输航线和进行战略核打击。
现代的潜艇结构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分别为单壳体结构与双壳体结构。单壳体结构就是以一层壳体承受艇外压力,维持艇内气压。
双壳体结构则是在一层壳体外面再加装一层壳体,这层壳体被称为外壳体,轻壳体通常也被称为非耐压艇体。
这个外壳自身不承受压力,其内部的壳与单壳体结构一样承受外压维持内压。单壳体的优势在于,结构比较简单,水下快速性好,下潜速度快,潜艇表面开口少、艇体光滑度好,声音反射面积小、隐蔽性好。缺点是,储备浮力小、抗沉性差、生命力低。均衡难度大、操作要求高、肋骨内置、对线形适应能力差。
双壳体的优势在于,对耐压艇体材料要求度比单壳体要低很多,而且可以设置很多耐压设备,例如声纳探头安装非耐压艇体中,这样不仅减小耐压艇体内的空间而且还能大大减小耐压艇体由于运转这些设备时产生抗压力下降和耐压艇体形变。在实战中,潜艇一旦受到震荡,撞击等时候,外部壳体虽然可能遭到毁灭打击,但由于其有效保护了内部耐压艇体,造成潜艇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外壳体内部加装消声材料也可以大大降低内部噪音,提高安静能力。
再有就是双壳体结构的潜艇储备浮力都很大,抗沉性都普遍高于单壳体潜艇。不过相比之下,双壳体的缺点也非常大。首先双壳体潜艇的排水量都偏大,这造成了潜艇阻力和噪音的增大。
(1)结构简单与双壳体艇相比,单壳体艇因为少了一层外壳体,也没有了双壳体艇复杂的舷侧空间结构,所以结构相对简单。在工程施工量上要比双壳体艇少。
就单纯的工程角度而论,单壳艇的建造公时、占用人工和建造材料都会比双壳体艇少。
假设两艘单、双壳体艇性能相近的前提下,采用单壳结构有利于减少建造时间,扩大建造产量,降低单艇建造成本。(2)水下快速性好与双壳体和个半壳体以及混合壳体结构相比,在耐压舱室容积相同的前提下,单壳体艇的湿表面积最少。因为单壳体艇的耐压艇体外没有包覆物,耐压艇体直接裸露,湿表面积就是耐压艇体的浸湿面积。而其他的壳体结构,在耐压艇体外或多或少都包覆有比耐压艇体直径更大的轻外壳,大大增加了艇体的浸湿表面。
其中双壳体艇的湿表面积最大,因为双壳体潜艇从艏至艉都完整的包覆有轻外壳,舷侧空间也最为宽裕,外壳体直径往往比耐压艇体要增加1.6-2米之多,所以其浸湿表面积要比耐压艇体裸露的单壳体艇大的多。湿表面积越大潜艇在水下与水接触的面积越多,摩擦阻力也就越高。潜艇的总阻力值中摩擦阻力占比84%左右,湿表面积大的潜艇阻力大,水下快速性差。
单壳体艇因为最小的浸湿表面积,水下快速性也最佳。单壳体艇主压载水舱只有艏艉段有,储备浮力低一般只有13%左右,低的甚至不到7%。储备浮力低当然有其弊端(后面详细展开),但是也有其优势。
与双壳体艇30%左右的大储备浮力相比,单壳体艇在水下的满排吨位就要小的多。打个比方,两艘水上正常排水量同为6000吨的单双壳体艇,到了水下单壳艇的满排最多增加13%的储备浮容积和4%左右的其他非耐压非水密结构容积,此时单壳艇水下满排不过7020吨。双壳体因为高达30%的储备浮容积和10%以上的非耐压非水密容积(双壳体艇上层建筑较大),水下满排将达到8400吨之巨。
换句话说两艘水上排水量相同的单、双壳体艇,到了水下双壳的要比单壳的多带1380吨的水。在同等推进功率下,水下吨位少的潜艇自然跑的更快,因此单壳艇的水下快速性远比双壳艇要优秀的多。对于潜艇来说,水下最高航速指标有重要意义,关系着潜艇能否及时到达指定地点,去完成指挥部下达的重要任务。在潜艇占位攻击和逃避敌反潜力量追剿过程中,较快的航速指标也能提高潜艇的攻击成功率和规避成功率。
所以,让潜艇拥有良好的水下快速性几乎是每个国家海军的基本要求。在这点上,单壳体结构潜艇具备原生性的无以复加的优点,是其他壳体结构潜艇不能比拟的。(3)下潜速度快、艇表开口少艇体光顺度好、声反射面积小隐蔽性好单壳艇的主压载水舱容积小,只有艏艉端有两组主压载水舱,储备浮容积不过13%左右。相比双壳体艇的十几个主压载水舱,单壳体艇从水面状态转入水下状态的时间少下潜速度快。
现代潜艇逐渐以水下航行为主,但是非核动力潜艇水面航行时间还是较长的,为了避免敌航空反潜力量攻击,提高潜艇生存力,一定的下潜速度还是较为重要的,在这点上单壳体艇因为主压载水舱容积小,储浮少下潜时间快,有一定的优势。单壳体艇的压载水舱少,上层建筑等非耐压非水密部位的容积也小(详细见《国产潜艇的洞洞为什么那么多》此处不再赘述),这些部位的艇表开口数量也就比双壳体艇要少的多,艇表开口较为容易控制,在改善艇表光顺度上比较有利。这对于提高潜艇的水下快速性,降低高航速下的流体噪音,提高本艇声纳有效工作距离有利。在相同耐压舱室容积下,单壳体艇的湿表面积最小,这在上面已经有论述就不再赘述了。
浸湿表面积少,就意味着声反射面积小,敌主动声纳入射强度就低,敌对我潜艇的搜索距离和跟踪距离就小。便于规避敌反潜兵力的搜索和鱼雷末主动导引头的搜索跟踪,对于提高潜艇隐蔽性,规避敌方反潜武器攻击都较为有利,能提高战时潜艇的生存力。 (1)储备浮力小、不沉性差、生命力低。
单壳体艇的耐压艇体直接暴露在外,耐压艇体没有任何保护。在发生撞击事故和遭受反潜武器打击下,耐压艇体容易破损并导致舱室内进水。单壳体艇的主压载水舱又小,储备浮力只有13%左右。
西方国家的单壳艇又采用大分舱结构,一旦耐压艇体破损进水,失事舱室的进水量,往往比该艇的储备浮力大的多。潜艇要依靠自身排除压载水舱所获得的浮力重新上浮到水面很难,失事潜艇容易丧失自救能力后座沉海底,给潜艇和艇内官兵的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单壳体艇的主压载水舱少而且过于集中,艏艉段两组压载水舱如同时遭到损失,潜艇将立刻失去所有储备浮力,潜艇的不沉性将彻底丧失。如果艏艉组压载水舱中的一组失去水密性,则容易使潜艇失去纵倾平衡。
比如艉组压载水舱失事,就会导致潜艇大角度尾倾,严重影响潜艇潜航时的安全。一旦是首组压载水舱失事,则会出现大角度首倾,在这种情况下,潜艇要以正常姿态回到水面几乎不是可能的。如果潜艇失事时航速较高,事故潜艇的首倾角度往往难以挽回,潜艇容易撞击海底或者突破极限深度,造成严重的毁艇事故。
所以单壳体艇与其他壳体结构特别是双壳体艇相比,生命力要差的多,这同样也是其壳体结构特性所决定的。(2)均衡难度大、操作要求高、肋骨内置、对线形适应能力差。单壳艇主压载水舱少,又分布在艏艉端,潜艇进行均衡的难度较大,在上浮下潜或者潜航过程中,艇体均衡的操纵能力较差,对操作要求较高。这就对潜艇的自动化操纵性能有了较高的要求,对舵信人员和指挥部门长也有较高的业务要求。
单壳艇耐压艇体上的环形抗压肋骨是内置的,当潜艇进行内装时,大量的电缆、管路要进行穿肋作业,增加了工艺复杂性,提高了工程难度。突出的环形抗压肋骨又占据了宝贵的耐压舱室容积,也会影响舱室内一些设备的布置。单壳艇对线型的适应能力差,要把又厚又硬的耐压壳体板,加工成带复杂曲率的线型(比如纯水滴型)在施工工艺和施工难度上要求都很高。
采用纯水滴线型的单壳艇耐压舱室长度短,带曲率的耐压舱室形状也较为复杂,给舱室的功能性安排和舱室内的设备布置都带来了很多困难。这对于提高潜艇作战性能,改善艇员生活环境,控制建造成本,降低建造难度都非常不利。所以美国的大青花鱼、长颌须鱼和日本的涡、夕。
先来解释一下几种潜艇的构造结构吧
潜艇的主要部分都在耐压壳之内,耐压壳对内部舱室和人员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根据耐压壳是否直接与海水接触承受压力,可细分为双壳体和单壳体两类,个半壳体也被称为混合构型,特点居于两者之间,稍后解释
单壳体潜艇就是耐压舱直接和海水接触,承受压力。大家都知道,球形的抗压能力最好,但综合航行等因素后,潜艇的艇身部分职能做成雪茄型。
所以,单壳体潜艇的艇身由高强度钢板卷板、焊接而成,加工难度比较大。
而且所有的设备都必须放在艇身内部,内部空间比较小,储备浮力也比较小
但优点在于潜艇的机动性好,老美尤其青睐单壳体潜艇,老美的核潜艇(洛杉矶级、俄亥俄级、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一水的单壳体结构)
欧洲工业强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瑞典出品的潜艇也多采取这种结构
双壳体潜艇,是在耐压舱外部包裹一层钢板,钢板和耐压舱之间有空隙,可存放设备,并在下潜后注入海水。外层的钢板起到一个修型作用,而内部的耐压舱可以做成各种形状
典型的代表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的21型潜艇,它的耐压舱刨面是一个八字形,下层存放双倍容量的蓄电池
双壳体潜艇对制作工艺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而且壳体之间的海水和蓄电池等设备在某种程度上可作为附加保护层(但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反潜鱼雷使用聚能战斗部,这种防护的意义已然不大),储备浮力大
但缺点在于潜艇排水量上升,水下机动性受影响
采用双层壳体的结构的主要是毛子和TG,毛子的核潜艇基本都是双层壳体构造,最典型的当属大名鼎鼎的台风,壳体间的厚度超过2米
但毛子最新的核潜艇阿库拉级也开始走单壳体的道路
至于你说的半壳体,正式的叫法是混合体,外部的非耐压壳比较小,覆盖部分位置。
个半壳潜艇或者叫混合壳体结构潜艇,其结构特点处于单壳体潜艇和双壳体潜艇之间
混合壳体结构潜艇在大部分艇体上采用单壳体,整个耐压艇体并不是呈直圆柱形而是沿着纵向耐压艇体的直径稍有变化。
耐压艇体基本分为前后两段——从首部到指挥台围壳后部为前段耐压艇体,横截面直径6.8米;其余部分则为后段耐压艇体,横截面直径5.5米。
由于前后两段耐压艇体横截面的直径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用一段加厚钢板制成的圆锥状耐压艇体过渡连接。
这一段圆锥状耐压艇体作为AIP推进系统的独立舱段。用来存放质子电池或斯特林发动机的液氧罐
此外耐压艇体的侧面和上部包覆着一层非耐压艇体,其与耐压艇体过渡浑然成为一体,形成非常光顺的艇体外表面。